藍莓在一個生長季節內可有多次生長,以二次生長較為普遍。在中國南方,藍莓一年有兩次生長高峰,先是在5-6月,第二次是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幼苗栽植后第三年生長明顯加快,新枝萌發多并生長旺盛,年生長量可達1米以上。當年生枝頂端多形成花芽,花芽從頂端向下進行分化,每一枝條可分化花芽數與品種和枝條粗度有關,高叢藍莓一般4-7個,兔眼藍莓3-6個,花芽在節上以單生為主。各種類藍莓的花芽分化期不同,矮叢藍莓和高叢藍莓在7-8月開始分化,兔眼藍莓從6月中旬開始;到9月底至10月初,藍莓的花芽分化已經完成。從形態上看,藍莓花芽肥大,呈橢圓形或近球形。花芽以下為一些窄尖的營養芽和休眠芽。藍莓的種植過程需要精心的照料和呵護,以確保每一顆果實都能達到口感和營養價值。廣東各地藍莓吃法
藍莓被譽為“水果皇后”,其營養價值極高。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E、維生素A等多種維生素,以及鈣、鐵、鋅等礦物質元素。此外,藍莓還含有一種特殊的成分——花青素,這種物質具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能夠抵消體內的自由基,延緩衰老。藍莓的食用方式多種多樣,可以直接食用、制作果汁、果醬、蜜餞等。在烹飪中,藍莓也可以作為調味料或配料使用,為菜肴增添獨特的風味。此外,藍莓還可以加工成各種營養保健品,如藍莓膠囊、藍莓片劑等,方便人們隨時補充營養。廣東各地藍莓吃法藍莓的香氣淡雅而持久,仿佛能夠讓人忘記時間的流逝,沉醉其中。
藍莓作為一種受歡迎的水果,不僅以其豐富的營養價值受到人們喜愛,還承載著許多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和傳說。首先,有一個關于藍莓起源的傳說。故事講述的是早起乘船到北美洲的美國人,由于長期缺少新鮮的水果和蔬菜,他們患上了可怕的“敗血癥”。當地的印第安人便給他們食用一種藍色漿果,這種漿果因果實底部有星星狀的蒂而被美其名曰“星星果”。結果,這種漿果成功治好了美國人的病。美國人認為這是上帝賜予他們拯救生命的果實,于是將其稱為藍莓(blueberry)。
2005年,北美的高叢藍莓栽培面積占世界總面積的68.16%,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78.89%。美國的藍莓(北高叢、南高叢和兔眼藍莓)占北美種植總面積的83%。1992-2005年,藍莓栽培增長比較快的是加利福尼亞州、密歇根州、北卡里蘭州、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2012年,加拿大高叢藍莓的種植面積達到34330公頃,比2005年增長了116%。加拿大的藍莓主要分布在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美國東北部、南部和西南部管理好的成年高叢藍萄園的單位面積產量每公頃為7-9噸;中西部產量為每公頃9-10噸;西部(除愛德華州不太適應、加州2003年較少外)產量為每公頃20噸。由于小氣候、品種和管理技術不同,同一區域內不同地區的產量差異很大。加拿大的高叢藍莓在安大咯省和魁北克省的產量為每公頃11噸;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產量為每公頃18-20噸。藍莓不僅可以直接食用,還可以搭配其他水果制作沙拉,口感豐富多樣。
中國的藍莓研究由吉林農業大學開始。1979年,吉林農業大學的郝瑞教授開始系統地調查長白山區的野生篤斯越橘資源。中國國內藍莓的商業化栽培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20世紀80年代初,吉林省和黑龍江省采集野生資源加工果酒、飲料;吉林省安圖縣山珍酒廠生產的藍莓酒曾獲農業部銀質獎,在市場上很受歡迎.但由于依靠野果原料供應不穩及果酒市場的衰退,未能形成一個穩定的產業;在采集野生資源基礎上,林業部門曾進行野生篤斯越橘(Vaccinium uliginosum L.)的馴化栽培,但由于產量及產值低,栽培效益差,生產上難以推廣。藍莓的果肉中富含花青素,有助于保護視力,是長時間用眼人群的理想水果。廣東好的藍莓店鋪
藍莓的果實與蜂蜜搭配,可以制作出營養豐富的藍莓蜂蜜茶。廣東各地藍莓吃法
綠枝扦插的插條準備:藍莓綠枝扦插的插條主要取自于生長季的露地,剪取插條較合適的時機在二次枝側芽尚未萌發或新梢的黑點期,也可用未停止生長的半木質化新梢扦插。此階段的藍莓枝條正處于生長發育時期,扦插的成活率極高,一般可達到90%左右。生產經驗表明,一般剪取新梢停止發育前1個月左右的春梢作為插條,較夏季剪取的插條生根率更高。一般選擇生根率更高的藍莓植株中下部枝條的綠枝,且在綠枝上選取芽比較飽滿的部分作為插條,長度大約為4-5厘米,上切口與插條上部頂芽端相距0.5-1.0厘米,基部剪成光滑的斜面,整個插條留3-6個芽較為合適。廣東各地藍莓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