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人工智能教育報告
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人工智能教育報告
人工智能作為帶領未來發展的戰略性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和思維方式。教育領域作為人工智能賦能的重要基石,也在這場科技變革中迎來重大轉型機遇。人工智能不僅推動教學科研方式、教育管理模式、教育評價形式等方面的革新,更塑造出全新的教育范式與形態,為教育數字化進程注入強勁動力。在全球范圍內,“人工智能 + 教育” 已成為主要國家和地區重點布局的戰略方向,相關技術、產品與應用創新不斷加速。
2025 年 4 月 25 日,中國互聯網協會正式發布《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發展研究報告》。該報告由協會智慧教育工作委員會牽頭組織,聯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攜手中國移動、中電信翼智教育、聯通數科、北京教科院、金智教育、飛象星球、網易有道等眾多行業頭部單位共同編制完成。這份凝聚多方智慧的報告,為我們深入剖析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發展提供了參考。
在整體發展態勢分析上,報告不僅梳理了我國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政策推進、實踐探索歷程,還橫向對比了美國、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在該領域的建設情況。美國通過《未來準備教育法》等政策,鼓勵學校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優化教學資源;英國在《人工智能:未來決策制定的機遇與影響》報告中,明確提出將人工智能融入教育體系;德國則通過 “數字教育戰略”,加速人工智能在職業教育等領域的應用。相較而言,我國在政策支持、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應用場景拓展上展現出獨特優勢,初步形成 “人工智能 + 教育” 發展路徑。
關鍵技術研究是報告的一大亮點。當前,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技術架構愈發清晰,以大模型、知識圖譜、計算機視覺等關鍵技術不斷迭代。大模型方面,教育領域大模型如網易有道的 “子曰” 大模型,能夠基于海量教育數據,實現智能備課、個性化作業生成,為教師減負增效;知識圖譜技術則可將碎片化的學科知識構建成結構化網絡,幫助學生快速建立知識體系,例如在歷史學科中,通過知識圖譜梳理朝代更迭、人物關系,讓復雜歷史脈絡一目了然;計算機視覺技術在教育場景中的應用也日益大量,通過圖像識別、行為分析,能夠實時監測課堂中學生的專注度,輔助教師調整教學策略。
應用實踐部分,報告總結了人工智能賦能 “教、學、研、評、管” 五大教育關鍵環節的典型應用場景。在 “教” 的環節,智能教學助手可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學情,自動生成教案與課件,像中電信翼智教育推出的智能教學平臺,能結合不同學科特點,提供多樣化教學資源;“學” 方面,AI 學習機、AI 智慧學伴等產品實現了個性化學習輔導,例如科大訊飛的學習機,通過分析學生錯題,精細定位知識薄弱點,推送針對性學習內容;“研” 的領域,人工智能助力教育研究突破數據處理瓶頸,通過大數據分析教育趨勢,為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評” 環節,智能評價系統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成果進行多維度評估,從知識掌握、學習態度到實踐能力多方面考量;“管” 上,教育管理部門借助人工智能實現校園安全監控、教學資源調配等智能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與精細度。報告還展示了涵蓋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多學段的代表性應用案例,展現了人工智能在不同教育場景下的強大生命力。
產業生態層面,報告剖析了熱門的教育大模型、AI 學習機、AI 智慧學伴等人工智能 + 教育產品發展現狀和企業布局情況。目前,眾多科技企業與教育機構紛紛加大研發投入,市場競爭愈發激烈。頭部企業憑借技術與數據優勢,不斷推出功能更強大、體驗更質量的產品;同時,新興企業也在細分領域深耕,形成差異化競爭格局。
展望未來,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將呈現多維度發展趨勢。技術融合將更加深入,人工智能與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結合,打造更智能、更安全的教育環境;個性化教育服務將進一步普及,基于學生個體差異,提供定制化學習方案;教育資源公平化進程加速,偏遠地區學生也能通過智能設備獲取質量教育資源。然而,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諸多挑戰,如數據隱私安全風險、人工智能倫理問題、教師數字素養有待提升等。對此,報告針對性地提出發展建議,包括完善數據安全法律法規、加強人工智能倫理規范建設、開展教師人工智能應用培訓等,為行業健康發展指明方向。
這份《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發展研究報告》的發布,不僅是對當下 “人工智能 + 教育” 發展成果的多方面總結,更為未來探索教育新生態提供了行動指南。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持續創新與教育領域的深度融合,教育行業必將迎來更加智能化、個性化、公平化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