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從“科幻想象”邁向“量產元年”的產業變革
人形機器人:從“科幻想象”邁向“量產元年”的產業變革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人形機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闖入人們的視野。從登上春晚舞臺歡快扭秧歌,到街頭自信漫步,再到工廠中嘗試“打螺絲”,人形機器人近來頻繁亮相,產業關注度如火箭般躥升,眾多跡象表明,其有望迎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量產元年”。
一、人形機器人:邁入發展的快車道
人形機器人的發展腳步愈發鏗鏘有力。在湖北,春節后較早工作日,10款特色鮮明的人形機器人驚艷登場。有的展現出強大力量,雙臂輕松舉起10公斤重的杠鈴;有的運動模式豐富多樣,跑、跳、摔、滾不在話下。在深圳,眾擎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形機器人街頭行走視頻在社交媒體迅速走紅。該公司聯合創始人兼市場營銷負責人姚淇元透露,成立不到兩年,已推出3款人形機器人產品,面對快速的市場節奏和多樣密集的需求,他們不斷加快產品迭代,推動行業生態建設,多款機器人計劃于今年批量交付。同樣來自深圳的優必選公司,正將產品投入車企制造產線進行“實訓”。其首席品牌官譚旻表示,人形機器人Walker S系列已收到車廠超500臺的意向訂單。經過“實訓”,優必選工業機器人在關節穩定性、整機結構可靠性、電池續航及軟件系統穩定性等方面取得明顯提升,成功攻克工業場景中人形機器人算法和軟件系統穩定性等技術難題,使人形機器人能更好地適配分揀、車輛組裝等復雜工作。
隨著硬件技術的持續進步,近年來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力加速迭代,為人形機器人從科幻走向現實提供了強大助力。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丁寧形象地說:“大模型的語義理解、推理生成能力引入,相當于給人形機器人帶來更加智能的‘大腦’。”業界人士普遍認為,目前人類社會制造、規劃的現實場景都是為了適應人類,人形機器人因其與人相似的外形,能夠更好地融入現實世界,勝任更多應用場景。同時,對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探索,也有助于增進對人類自身的研究和理解。多種因素交織作用下,人形機器人正大步邁入發展的快車道。中國信通院研報指出,人形機器人未來有望成為繼個人電腦、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新終端,形成新的萬億元級別市場。
二、應用落地之困:諸多難題待解
盡管人形機器人發展勢頭良好,但多位業界人士坦言,其距離規模化應用仍有較長的路要走。目前,不少人形機器人價格依舊高昂,幾十萬元至數百萬元的售價,讓普通消費者望而卻步,難以“走入尋常百姓家”。部分人形機器人重點零部件功能精度不足,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精密零部件的缺乏以及制造工藝的有待提升,也成為產業發展的“跛腳”之處。同時,培訓場景的匱乏,使人形機器人難以滿足復雜多樣的生產生活場景需求。吉林大學工程仿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任雷指出,當前人形機器人只模擬了人的形態,在敏捷性、靈巧性、精確性方面與人類相差甚遠,受功能限制,許多人形機器人尚未找到實際應用場景,距離落地還有不小差距。
技術路線的爭議也不時引發業界討論。人形機器人似乎已成為主流形態,浙江大學智能系統與控制研究所機器人實驗室主任熊蓉認為,現代社會各方面都是根據人的特點設計的,將機器人做成人形,具有更好的通用性,落地應用時能與社會環境無縫銜接。然而,在一些特定場景下,非人形機器人卻更具優勢。例如在地震等救援場景中,蛇形機器人能夠在災后廢墟中靈活移動搜救;工業機器人在制造業已廣泛應用多年,掃地機器人出貨量持續增長,AI機器狗也有望在巡檢、消防救援等場景中發揮作用。即使在人形機器人領域,不同部位的解決方案也存在差異,如當前人形機器人存在雙足、輪式等不同方案,雙足方案支持者認為機器人具備雙腿才能實現彎腰撿東西等操作,適應人類活動;而輪式方案支持者則認為,輪式能讓人形機器人更快切入細分場景、率先實現落地。
三、“像人”更要“助人”: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人形機器人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穩扎穩打。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秘書長畢亞雷等業內人士建議,要持續提升人形機器人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推動其在工業制造、商業服務、教育科研、家庭服務等領域逐步落地。比如在需求廣闊的養老領域,在解決電池安全、隱私保護等隱患的前提下,穩步推進應用落地,讓機器人“入戶進家”。逐際動力首席運營官張力表示:“我們要一邊開拓技術邊界,一邊在技術與應用場景重疊的部分,尋找落地的市場、找到正確的路徑‘沿途下蛋’。”
然而,業內人士也指出,人形機器人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要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仍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與工業制造相比,家庭場景和商業場景環境更為復雜,人機交互需求靈活多元,這使得人形機器人大規模落地應用存在明顯的不確定性。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張海濤強調,除了要持續提升“大腦”“眼睛”“關節”等重點部件的性能外,人形機器人的整體能耗也必須降下來。“業內做過模擬測試,一個機器人的大腦要達到人腦的功能,需要的能耗堪比一個小型的核反應堆,這方面要走的路還很長。”熊蓉還表示,現在的人形機器人多為剛性,未來要與人類日常生活高頻交互,需要采用軟性材料,從機械結構到肢體材料進行一體化設計,讓人形機器人從單純的剛性變得“剛柔并濟”。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劉連慶甚至暢想:“未來的人形機器人,甚至有可能是生命系統和機電系統的結合體。”
人形機器人歸根結底是一種工具,“像人”更要“助人”。在鼓勵人形機器人產業持續攻堅技術、降本增效的同時,部分非人形機器人同樣擁有較大增長空間。春節期間,泰山景區使用的登山助力外骨骼機器人,幫助老年人和行動不便的游客更好地體驗登泰山的樂趣。該機器人融合了先進傳感網絡及動力控制系統,可敏銳捕獲人體行走的微動作,跟隨人體運動提供同步助力,幫助用戶節省體能,減輕肌肉疲勞及關節壓力。
多位業界人士建議,隨著機器人業態發展、數量增長,需及時研判相關業態發展帶來的社會影響,健全配套機制,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制度保障。從技術突破到應用落地,從成本控制到配套完善,人形機器人產業正站在新的起點,向著更加廣闊的未來邁進,而這一過程需要相關單位、企業、科研機構等多方形成合力,共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