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開啟未來產業新征程
“人工智能 +”:開啟未來產業新征程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人工智能無疑已成為時代的主角。2024 年 12 月 11 日至 12 日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 “開展‘人工智能 +’行動,培育未來產業” 列為 2025 年重點抓好的九項任務之一。這一決策,如同一盞明燈,為我國在科技浪潮中前行指明了方向,預示著 “人工智能 +” 時代的多方面開啟。
一、“人工智能 +”:融合驅動變革
人工智能,這一由計算機系統展現出的智能行為,借助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先進技術與算法,模擬人類智能,早已不再是科幻作品中的想象,而是真切地融入了我們的生活。然而,“人工智能 +” 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它并非簡單地將人工智能技術疊加于其他領域,而是作為一種基礎性、驅動性的力量,與制造、醫療、教育、交通、農業等眾多行業深度融合,如同化學反應一般,催生出全新的產品、服務與商業模式,促使傳統行業實現轉型升級,推動社會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變革。
與單純聚焦技術本身的人工智能不同,“人工智能 +” 更強調與行業、場景的融合。這種融合,讓人工智能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前沿科技,而是實實在在地解決各行業痛點、提升效率、創造價值的有力工具。例如在制造業中,人工智能與生產流程融合,實現智能生產調度、質量檢測與設備維護,大幅提升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在醫療領域,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幫助醫生更精細地識別病癥,提高診斷準確率,挽救更多生命。
二、“人工智能 +”:賦能各行各業
“人工智能 +” 的 “+”,意味著無限可能。它指向各行各業與各種應用場景,旨在將人工智能有效融入國民經濟的每一處角落。從企業層面來看,我國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為其帶來全新賦能與發展機遇。數據顯示,2023 年中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業采用率已達 15%,市場規模約為 14.4 萬億元,而到 2035 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望為全球貢獻近 90 萬億元的經濟價值,中國將突破 30 萬億元。這一數據充分彰顯了人工智能在經濟領域的巨大潛力。
專業人員指出,“人工智能 +” 不是簡單加法,而是能產生巨大能量的 “化學反應” 甚至 “核反應”。一方面,先進生產力與行業結合,顯著提高各行業效率,比如在物流行業,人工智能優化配送路線,降低物流成本;另一方面,這種結合為人工智能產業自身發展創造廣闊市場空間,形成良性循環。從應用端而言,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廣泛應用人工智能,能極大地推動生產力飛躍,契合以新型工業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需求;從供給側來看,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活躍、產業體系完備,為全行業應用人工智能提供堅實基礎。
三、“人工智能 +”:探索前行路徑
“人工智能 +” 行動的關鍵在于精細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為實現這一目標,可探索設立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專項基金,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與產品差異化研發,避免過度同質化競爭。同時,著眼未來產業發展,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的《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2023—2035 年)》,未來產業聚焦于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機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來顯示、未來網絡、新型儲能等九個領域。這些領域象征著前沿科技發展方向,蘊藏著巨大市場潛力與發展前景。
“人工智能 +” 行動作為未來產業發展的關鍵驅動力,需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加強基礎研究與技術創新,推動產業鏈協同發展。例如在人形機器人領域,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提升機器人的智能交互能力,從基礎算法研究到硬件制造、軟件應用開發,產業鏈各環節協同合作,才能培育和發展這一未來產業,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經濟工作會議為 “人工智能 +” 行動吹響了號角。在 “人工智能 +” 的浪潮中,各行業應積極擁抱變革,把握機遇,通過深度融合與創新探索,共同開啟未來產業的新征程,創造更加智能、高效、美好的明天。讓我們拭目以待,見證 “人工智能 +” 在各領域綻放光彩,推動我國經濟與社會邁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