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了解我國相關部門的政策支持并結合我國國內行情及基本情況,加強對養殖技術的學習及發展方向的探討,加強養殖技術攻關工作,縮短科研成果應用于實踐的周期,以提升循環水處理設備及其他養殖方法及設備的技術水平。循環水養殖品種應該根據市場行情、養殖設備情況及自己現有技術等方面來確定。再根據養殖品種,深入研究并探討該養殖品種在全封閉式循環水養殖的高密度模式下的適應程度及較適密度。在這種養殖條件下,養殖的密度會導致水產動物體產生一系列變化,在研究養殖產品在高密度養殖環境下的適應機制的同時,還應掌握該養殖品種在孵化過程中的較適放養密度,以此更好地進行該產品的繁養工作。工廠化養殖為漁業扶貧提供了有力支持。安徽循環水工廠化水產養殖方案
石斑魚的養殖的技術要點,石斑魚養殖需要嚴格的水質管理、餌料管理、病害防控和循環水系統維護。水質管理至關重要,養殖用水需保持在20-28℃,鹽度15-30‰,pH值7.8-8.3,溶解氧≥5mg/L,氨氮≤0.2mg/L。同時,餌料管理也不可忽視,需要根據石斑魚不同生長階段提供適宜的餌料,確保營養均衡。在病害防控方面,通過臭氧和紫外線殺菌、益生菌培養等手段,可以有效預防魚類疾病。此外,還需定期清潔和維護循環水系統,確保水質處理設備的正常運行,防止水質惡化。貴州大棚內工廠化水產養殖系統建立養殖產業聯盟,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
利用地下水開展淡水養殖的,應特別關注排污口設置是否規范,重點監測排放頻率和排放量。此外,對養殖尾水中可能存在的漁藥和重金屬殘留,應從源頭把控,厘清漁藥來源、明確成分、核實用途、規范用量,杜絕禁用漁藥,避免過度用藥。穩步推進涉水設施設備運行的自動在線監測。對于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產業規模大、發展速度快的地區,生態環境管理部門可以聯合水利、農業(漁業)管理部門定期監督檢查養殖企業取水、循環水和尾水處理設施設備的運行情況,協同推進自動在線監測技術和裝備的開發,杜絕名義上是循環水、實際需要大量取水排水的現象發生,構建非現場監管工作模式,建立長效動態監管機制,促進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工廠化養殖走向智慧化新時代,我國漁業科技工作者目前已初步建立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循環水養殖技術體系,產業發展初具規模。然而,在養殖微生態環境控制、養殖管理與投喂技術、水質自動檢測與數字化管理、病害防控、節能降耗等方面還需要不斷完善和加強。由于企業管理者因傳統養殖理念的束縛,使相當一部分循環水養殖系統集約節約、高效安全的技術優勢尚未充分發揮。從設施裝備上來看,我國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在水處理精度、水處理效率、運轉使用率及自動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方面與國外先進國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工廠化養殖要關注養殖環境的生物安全,防止疫病傳播。
2019年,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等國家十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支持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新技術、新裝備發展。2023年,全國海水、淡水工廠化養殖產量分別達到44.46萬噸、50.17萬噸,較5年前增長74.13%、135.03%,增速明顯。相比池塘養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具備節水省地、養殖環境可控、高度自動化、單產高和尾水集中處理等優點,可實現“全季節”“反地域”生產。該技術依賴產業政策支撐,需要優良水源作保障,裝備制造、能源供應、養殖技術和市場環境等發展要素缺一不可,其中對養殖水質的長效調控至關重要。工廠化養殖要關注環境保護,實現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共贏。貴州大棚內工廠化水產養殖系統
工廠化養殖為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動力。安徽循環水工廠化水產養殖方案
整個養殖系統需要控制的因素非常多:一是水質量和溫度可控,如水體循環、水體控溫、水質監測、生物過濾、充氣增氧、臭氧脫色等。保證水質量,就是保證養殖魚健康的前提;二是餌料投喂可控,定時、定量科學投料,既能節約成本、又能保證水質不受剩余飼料污染;三是廢物處理可控,如自動死魚收集、污水處理后,來能把這些廢物化為農田生物肥料利用,四是起捕自動分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具有生產效率高、占地面積少的特點。可擺脫土地和水等自然資源條件限制,是一種高密度、高單產、高投入、高效益的養殖方式。產品可像工業品一樣可以不分季節、有計劃地均衡上市,讓百姓可以隨時享受喜愛的海鮮。安徽循環水工廠化水產養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