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防控問題,由于水產品養殖病害情況復雜、種類較多,在魚群里傳染也較快,因此魚體一旦患病很難進行補救,現階段有效醫治藥物較少,故水產品疾病防控主要以預防為主,醫治為輔。一般循環水養殖模式下,設有高效的消毒環節,在確保補充水源、魚苗、餌料無特定病原以及規范的生產管理操作前提下,循環水養殖理論上可杜絕特定病害的發生, 同時降低普通病害暴發幾率。飼料安全及質量等問題,由于飼料質量、適用性、水體污染等問題出現,所以加強適用于工廠化水產養殖的優良、高效、價優的人工配合飼料研發和推廣力度成為重點,就飼料營養配方和加工工藝而言,仍需重視開展針對循環水養殖特點的專業飼料,重點開展糞便成型好、利用率高、溶蝕率低、氮磷排放少、水體污染小、沉降速度適宜的飼料研發。工廠化養殖為解決我國漁業資源枯竭問題提供了新思路。陜西專業工廠化水產養殖物聯網
2019年,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等國家十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支持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新技術、新裝備發展。2023年,全國海水、淡水工廠化養殖產量分別達到44.46萬噸、50.17萬噸,較5年前增長74.13%、135.03%,增速明顯。相比池塘養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具備節水省地、養殖環境可控、高度自動化、單產高和尾水集中處理等優點,可實現“全季節”“反地域”生產。該技術依賴產業政策支撐,需要優良水源作保障,裝備制造、能源供應、養殖技術和市場環境等發展要素缺一不可,其中對養殖水質的長效調控至關重要。深圳工廠化水產養殖服務商工廠化養殖助力漁業現代化,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新模式,武漢的“海鮮陸養”模式:從2023年開始,武漢逐漸興起了一種新的“海鮮陸養”模式。這種模式不僅在內陸地區實現了工廠化養殖,還在鬧市區的寫字樓里建起了“空中魚場”,為城市水產養殖提供了新的場景和需求,“南魚北養”趨勢:石斑魚的養殖在中國呈現出“南魚北養”的趨勢。石斑魚因其肉質潔白、類似雞肉的口感而被稱為“海雞肉”,其養殖產量在過去十年中逐年增加,成為育種養殖的新藍海。設施漁業的支持:設施漁業的發展為石斑魚的繁種育苗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動了“海鮮陸養”模式的普及和應用。
前期內部小試驗,效果十分明顯。不久后,這一模式將在嘉興市秀洲區的藍城漁業基地進行試點。袁利強認為,如果說產業鏈的“內外聯動”,讓企業找到了立根之本,“托管服務”的延伸,意義更在于聯農帶動,為外塘養殖戶增加效益,同時又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可謂一舉兩得。按照傳統養殖模式,一年只能產一季魚,養殖戶一般在三四月投苗,等到十一月養成后賣魚。而現在,養殖戶3月份就能直接買大苗養在自家魚塘,7月長成賣出一批,此時再“補欄”一批大苗,到了11月又能賣,一塘由此產兩季,效益自然提升。創新養殖融資模式,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工廠化養殖改變這種弱勢,讓活蝦可以像工業品一樣穩定生產供應。”楊濤表示,通過數字化賦能、自動化投入,工廠化養殖的對蝦更可控,通過全封閉管理,養殖過程更為綠色環保,設立綠色環保養蝦標準,把對蝦做成標準化品牌,滿足安全食品市場需求。自動排污、自動投餌、自動沙缸、水質實時監測……當前,我國的養蝦業已邁向智能化、設備化和智慧化,但資金需求量巨大是工廠化循環水養殖行業的一大痛點。“建立一個完整的設備和一個循環水系統,至少需要數百萬元的資金投入。”楊濤表示,循環水養殖資金需求量大,但養殖設備更新速度卻相對較慢,通常具有10年的設備更新期。養殖業與信息化技術結合,提高生產管理效率。陜西智能工廠化水產養殖流程
工廠化養殖要關注養殖設備的技術更新,提高生產效率。陜西專業工廠化水產養殖物聯網
水產工廠化養殖的未來發展,盡管水產工廠化養殖具有諸多優勢,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挑戰。1. 技術門檻高。實行水產工廠化養殖需要具備先進的水產科技管理技術,這對于企業的技術實力、人才儲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成本壓力大。與傳統養殖方式相比,水產工廠化養殖所需建設的設施與設備更為復雜,投資成本也更高。3. 污染排放問題。全封閉式養殖池對于污染物的處理需要更高的技術要求,否則容易造成水環境污染。針對以上問題,未來的水產工廠化養殖將需要不斷加強技術研發、加強環境保護、降低養殖成本等方面的努力。陜西專業工廠化水產養殖物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