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隨著國內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的崛起,不少養殖場的成功案例屢屢曝光,讓越來越多的朋友對這種新興的養殖技術充滿興趣。也有朋友私信小CAT,發出靈魂提問:“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是什么,能介紹一下嗎?”當然,對于循環水養殖的理解,行業中各有不同理解。本期,基于小CAT自己的認識,談談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中的門道。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簡稱RAS),是一套通過循環利用水資源,減少水的消耗和污染,并實現高效穩定的養殖生態系統。養殖業與光伏產業結合,實現能源互補,降低生產成本。浙江大型工廠化水產養殖物聯網
隨著中國建設生態文明和實現碳中和的進程逐漸加速,發展節能減排和低碳經濟已成為水產養殖業的必由之路,我國傳統的養殖模式在科技水平、自動化程度、經營管理方式、資源消耗等方面已經表現出種種局限性,而智慧化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的優勢日益顯現,必將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工廠化養殖,是在室內海水池中采用先進的機械和電子設備控制養殖水體的溫度、光照、溶解氧、pH值、投餌量等因素,進行高密度、高產量的養殖方式。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是一種現代化的水產養殖方式,通過技術手段模擬自然生態環境,實現水產養殖的高密度、高效益和低環境影響,被譽為“二十一世紀較具潛力的養殖模式”,是我國水產養殖轉方式、調結構、低碳綠色發展的重要方向和未來發展趨勢。甘肅陸基工廠化水產養殖產值工廠化養殖過程中,病害防治至關重要,關系到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在一處玻璃溫室大棚內,6個裝滿水的養殖桶整齊排列,桶內水流不斷卻不見魚,可待撒入一把飼料,潛藏水底的魚群騰躍而起,場面甚為壯觀。不止工廠化養魚,桶旁便是立體水培種植架,上頭生菜長勢正酣。魚在菜間長,菜在水中生,好一幅“魚菜共生”畫面。這正是位于浙江省平湖市廣陳鎮的農業經濟開發區中的一幕。所謂“魚菜共生”,就是將工廠化養殖與無土栽培有機結合,魚塘和蔬菜共處一棚,魚的排泄物過濾、沉淀、分解后,成了較佳的有機肥料,而蔬菜又是“清道夫”,輔以一眾水循環處理設施,水流重回魚池,從而實現“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說說簡單,這一模式可不尋常,較近,筆者專門前往探訪,嘗試解析背后的新質生產力。
日常管理:1. 日常巡視,定期檢查殘留餌料量并根據需要及時調整投喂量。蛻皮期減少投喂,蛻皮后適時補充鈣質防止軟殼。定期檢查循環水系統的情況保證正常運轉。2. 水質調控,每日投料前,觀察蝦的狀況并清理死蝦及蝦殼,排掉底部部分污水。后期隨著蝦苗的長大以及飼喂量的增加,水體的氨氮濃度必會上升,所以需要增加換水量,但不能超過原水體的10%以避免蝦苗應激。定期檢測水質指標并根據水質具體情況調整循環水系統水循環量,并定期觀察壓力表數值,對石英砂濾罐進行反沖洗以免結塊而影響水質。模擬自然環境養殖,使水產品更具市場競爭力。
我國成規模的海水工廠化養殖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較初是以“溫室大棚+深井海水”的工廠化流水養殖模式出現,這是中國工業化養魚逐步創立的雛形??朔损B殖季節的限制以及突發惡劣天氣的干擾,并以此為基礎實現了單位水體養殖產量的大幅度提高,掀起了以大菱鲆、牙鲆等鲆鰈魚類為表示的我國第四次海水養殖浪潮??萍紕撔掠辛Φ刂瘟水a業發展。在國內第四次漁業產業浪潮的推動下,2007年-2013年,以鲆鰈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為表示,產業規模迅速由2萬m2上升至50萬m2,增長了25倍。在黃海水產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推動下,2013年前后,我國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已初具規模,主要集中在北方沿海。近年來,我國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已經有了質的飛躍,養殖密度、養殖水質和養殖效果都有了明顯提高。工廠化養殖有助于提高水產養殖業的勞動生產率。遼寧微生物工廠化水產養殖產值
工廠化養殖要關注養殖品種的改良,提高產品質量。浙江大型工廠化水產養殖物聯網
循環水工廠化養殖模式展望,想要建立適用于我國現狀的水產養殖模式,需要進行充分的調研,根據我國居民對水產品的需求及現階段我國工廠化水產養殖水平,將現階段循環水養殖水處理技術與工程化生態凈化技術相結合,實現養殖過程中節水、零排放。同時采用科學先進的微生物凈化技術,前期減少高昂的設備費用支出,縮短回報周期,讓更多的養殖人員從目前的多浪費、多污染的流水養殖模式轉變為零污染、少浪費的全封閉式循環水養殖模式,這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有利于水產養殖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浙江大型工廠化水產養殖物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