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國學是在為我們自己的文化延續慧命。國學屬中華傳統之學,身為炎黃子孫,實應好好保護屬于自身之傳統文化,以使中華文化之精粹得以繼續影響更多人。畢竟,中華文化之內容不只是適用于華人,道德教化、陶冶性情亦同為世界公民之共需。觀乎世界不少大學均有設立國學或漢學研究所,足見中華文化可供借鑒、探尋和應用之處。為使世界上更多人得共享國學留下之豐碩果實,延續文化慧命,我們每個人都應從自我學習國學開始。嚴格的要求自己國學猶如一幅絢麗的歷史長卷。書法墨香、國畫神韻、中醫妙理、武術英風,一一展現。洛陽法家國學課程
國學強調崇德向善、修身養性,注重培養人的道德品質和精神境界。學習國學有助于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個體更有深度和內涵。在當今社會,科技的發展和物質的豐富使得人們更加注重物質層面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層面的培養。國學的學習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尋求內在修養的途徑,幫助人們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學習國學有助于提升個體和國家的文化自信心。在全球化的現在,各國文化相互交融,文化自信成為一個國家乃至整個民族的軟實力。了解和學習國學,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中華文化的獨特之處,增強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在國際交往中,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自信心,有助于增強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法家國學啟蒙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莊子的逍遙游思想:莊子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以追求精神自由為中心。在《莊子·逍遙游》中,他通過大鵬鳥和小鳥的對比,闡述了“逍遙”的境界。莊子認為,真正的自由不是外在的束縛,而是內心的超脫。他主張人應擺脫世俗的功名利祿,追求心靈的自在與安寧。莊子還提出“齊物論”,認為萬物本質上沒有差別,所有的對立和矛盾都是人為的劃分。這種思想鼓勵人們以開放的心態看待世界,超越狹隘的偏見和局限。莊子的逍遙游思想對后世的文學、藝術和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也為現代人提供了追求內心平靜與自由的智慧。
國學之唐詩:盛世的華章唐詩,是唐朝盛世的文學寫照,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初唐四杰用靈動的筆觸打破舊有詩風的束縛,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展現出超越距離的深厚友情;盛唐時,李白以豪放飄逸的詩風獨樹一幟,“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盡顯對自然的驚嘆與贊美;杜甫則以沉郁頓挫之筆,描繪社會的疾苦,“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深刻反映了社會的貧富差距。中晚唐時期,詩人用詩作感慨時代的變遷,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蘊含著對美好事物消逝的無奈。唐詩以豐富的題材、多樣的風格,展現了那個時代的風貌與人們的情感世界。是故君?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慎其獨也。
禮樂文化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重要基石,儒家將其視為治國安邦的根本。禮是指社會規范和道德準則,樂則是音樂和藝術的統稱。孔子認為,“禮”可以規范人的行為,維護社會秩序,而“樂”可以陶冶情操,促進社會和諧。《禮記》中提出“禮者,天地之序也;樂者,天地之和也”,強調禮樂的結合能夠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古代的禮樂制度不僅體現在祭祀、朝會等重大場合,也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禮樂文化的教化作用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塑造了中華民族謙遜、守禮的文化性格。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南京荀子國學培訓
國學為民族靈魂棲息之所。以史為鑒知興替,以文修身養性靈。洛陽法家國學課程
國學之《三字經》:啟蒙的智慧《三字經》是中國傳統的啟蒙讀物,三字一句,韻律優美,易讀易記。“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短短幾句,便闡述了人性的本質和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它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了許多歷史故事和文化知識,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通過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的故事,強調了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以及學習的重要性。《三字經》不僅是孩子們學習語言的啟蒙教材,更是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它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善良、勤奮、尊師等美好品質的種子。洛陽法家國學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