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到底教給我們是什么?國學教的是知識嗎?經史子集教的是故事嗎?其實,教給我們的都是“規律”。因為只有“自然規律”才是幾千年來都沒有變過的東西。國學總結了幾千年人類的規律,按照這些規律去做事情、想事情,就能夠成事情。老話講,“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實際內涵的規律是:“過程決定結果”。為什么要堅持“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原則?因為種田就有結果,養牛羊就有結果。辛辛苦苦種了田了,地里就會長出東西;養牛羊了,牛羊就會長大,就有收獲;認真學習每一天,考試就會有好的成績。“過程決定結果”,沒有過程,守株待兔,一個兔子偶然撞到樹樁上,拿回家吃了,但是根據自然規律,千萬不要相信從今往后都會有肉吃了,就蹲在那等著就行了。因為過程沒在你的手里,你無法把握“每天都讓兔子去撞樹樁”這個過程,決定不了兔子的命運,因為沒法把握過程,所以就不會有好的結果。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太原陽明心學國學課程
古為今用,是我們學習古代文學的目的。學習國學,讓我了解了中華文化傳統,豐富了知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養。通過學習國學,讓我明白對自己的父母和親人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包括聽父母的話,尊敬父母和其他長輩,關心體貼父母;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熱愛學習,與家人共同創造和諧快樂的生活;真實的感受父母養育之恩,有效的培養孩子關愛家庭、孝敬父母。對待有困難的人,應該以樂于助人的心去對待,對待犯了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教育孩子方面,從小要教育孩子講禮貌,做一個有禮貌的人;要讓孩子學會感恩,有孝心,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國學是中國人的國粹,承載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我要繼續學習國學,讓國學經典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的人生走的輕松而灑脫。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從學習國學開始,接續國學薪火,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太原現代國學教育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學國學是在為我們自己的文化延續慧命。國學屬中華傳統之學,身為炎黃子孫,實應好好保護屬于自身之傳統文化,以使中華文化之精粹得以繼續影響更多人。畢竟,中華文化之內容不只是適用于華人,道德教化、陶冶性情亦同為世界公民之共需。觀乎世界不少大學均有設立國學或漢學研究所,足見中華文化可供借鑒、探尋和應用之處。為使世界上更多人得共享國學留下之豐碩果實,延續文化慧命,我們每個人都應從自我學習國學開始。嚴格的要求自己
中國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記憶。春節是中國人很重要的節日,象征著辭舊迎新、家庭團圓,體現了對祖先的敬仰和對未來的美好祝愿。清明節則是祭祖掃墓的日子,表達對先人的懷念和對家族傳統的傳承。端午節源于對屈原的紀念,同時也與驅邪避疫的習俗相關,展現了古人對健康和自然的敬畏。中秋節以賞月和吃月餅為主要習俗,象征著團圓和豐收。這些傳統節日不僅是文化傳承的載體,也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的重要體現。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學國學可以涵育我們的性情,懂得為人之道的真諦。現如今我們都在不斷追索物質生活,學國學,可以讓我們緊張的生活節奏緩慢下來,從而培養性情,紓解生活壓力,免受物質所限,使我們重構自我與個性,找到一己之所長與目標。學國學可以幫我們重塑道德價值、提振人文精神。在當今充滿競爭的社會中,人們往往為貪一己之私而爭名奪利或戀棧權位,甚至可不要自身人格和尊嚴。國學中的道德內容,正可協助我輩重塑身為人應有之道德價值如人倫、守禮,以及圣賢之言。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鎮江孟子國學大師
國學如浩瀚星海,儒之仁善、道之自然、佛之慈悲,皆在其中。太原陽明心學國學課程
國學中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修身養性的智慧,這有助于拓寬個體的思維視野。與現代科技注重實證和實用不同,國學強調智慧和道德的培養。通過學習國學,我們能夠更客觀地思考問題,不僅注重表面現象,更關心問題的本質和根源。這種思維方式有助于提高個體的綜合素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國學倡導的儒家思想強調仁愛、和諧,有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在當代社會,社會矛盾和問題不斷涌現,而儒家思想中強調的仁愛、忍讓、和諧等觀念,對于解決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積極作用。學習國學有助于培養個體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總體而言,學習國學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是塑造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有效途徑。通過國學的學習,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心,拓寬思維視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因此,我們有理由珍視并傳承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為個體和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太原陽明心學國學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