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充滿了智慧和哲理。孟子主張“性善論”,認為人天生就有善良的本性,這為他的“仁政”思想奠定了基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一觀點體現了孟子對人民地位的重視,強調統治者要以民為本,關心百姓的疾苦。這種“仁政”思想在當時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對后世的社會理念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孟子還提出了“富貴不能yin,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標準。這激勵著人們在面對各種誘惑和困境時,要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和人格尊嚴,做一個正直、勇敢、有氣節的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則告誡我們要有憂患意識,不能貪圖安逸。只有在逆境中不斷磨練自己,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孟子》中的這些思想,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引導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中華傳統文化國學課程
明代洪應明所著《菜根譚》,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以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為主要,將修身、處世、治國融為一體。書中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展現超然心境,“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 揭示退讓中的智慧。其 “居逆境中,周身皆針砭藥石” 強調困境對人格的磨礪,“處順境中,眼前盡兵刃戈矛” 則警示安逸中的潛在危機。《菜根譚》的價值在于將深奧哲理轉化為生活智慧,教導現代人在競爭中保持謙和,在壓力下堅守本心,實現精神世界的富足與安寧。南京陽明心學國學賦能國學為民族靈魂棲息之所。以史為鑒知興替,以文修身養性靈。
中國傳統戲曲是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合了音樂、舞蹈、文學、美術等多種藝術形式。京劇、昆曲、越劇等劇種各具特色,展現了不同地域的文化風貌。戲曲中的唱腔、表演、服飾和臉譜等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例如,京劇中的臉譜通過不同的顏色和圖案表現人物的性格和命運,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戲曲劇目多取材于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如《牡丹亭》《長生殿》《霸王別姬》等,不僅傳遞了歷史知識,也弘揚了忠孝節義等傳統價值觀。傳統戲曲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
智慧是通過做不斷讀書學習,在實踐中反復磨練積累出來的。中華數千年歷史中,涌現出無數高智慧人才,無數高智慧人物的故事。一本《東周列國志》寫出了“忍辱負重、臥心嘗膽”的勾踐;沒有實踐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能斗智斗勇“完壁歸趙”的藺相如;”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兵圣孫子等等。還有更多的古文典籍、成語故事,唐詩宋詞等,都彰顯了國學中的古人智慧。讀精典增知識長智慧,但要“字斟句酌細推敲、拈精撮要費咀嚼”。“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莊子的逍遙游思想:莊子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以追求精神自由為中心。在《莊子·逍遙游》中,他通過大鵬鳥和小鳥的對比,闡述了“逍遙”的境界。莊子認為,真正的自由不是外在的束縛,而是內心的超脫。他主張人應擺脫世俗的功名利祿,追求心靈的自在與安寧。莊子還提出“齊物論”,認為萬物本質上沒有差別,所有的對立和矛盾都是人為的劃分。這種思想鼓勵人們以開放的心態看待世界,超越狹隘的偏見和局限。莊子的逍遙游思想對后世的文學、藝術和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也為現代人提供了追求內心平靜與自由的智慧。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丹陽佛家國學經典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萬物本質同一。中華傳統文化國學課程
學國學,能提升我們的文學素養,增長我們的智慧,還能提高我們處理問題的能力。比如說:有的國學智慧里包含了計謀的運用、成功的秘訣、社會的規律;有的國學經典文采斐然,可以提高文筆、豐富閱讀;有些國學經典具有極大的勵志功能,學習之后可使我們倍感振奮;有些國學經典是弘揚人類傳統美德與文化的不朽之作,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對任何國學經典的學習,都會讓我們的人文價值、人文精神不斷地升華。讓我們找到了自己的根自己的魂。中華傳統文化國學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