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提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是一種站的更高看得更遠的姿態,是一種大智若愚的智慧,人活在世,煩惱苦悶皆由心生,修心即是修行,因為心可以與宇宙鏈接,心的寬度可以無邊無際,也可以小如一根針,人到了一定年紀煩悶會隨著年齡增長,要學會把精力留給自己,向外修德向內修心,將自己的內心歷練到更為完善和慈悲的狀態,得到未必是福,因為得到意味著你需要更多的精力能量去爭取守護,如果得到的東西跟你還沒有緣分,那么就意味著這些東西會消耗你,磨你,失去也未必是禍,因為有些東西原本就是來考驗你,助力你,讓你通過失去明白人生的意義,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洛陽儒家國學啟蒙
振興國學,關系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關系到華人素質的提高,也關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成才。國學的精髓是天人合一,即就是和諧,這也正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文化命脈。國學典籍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載體,其內涵無比深刻,可謂之國之瑰寶,世之奇葩。閱讀那一篇篇千古文,吟誦那一首首優美詩詞,就仿若是在和歷史先賢對話,是在用手指觸摸中華民族的文化脈搏,在用心靈感受華夏文明的博大與精深的悠長美麗。徐州老子國學課程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學國學可以涵育我們的性情,懂得為人之道的真諦。現如今我們都在不斷追索物質生活,學國學,可以讓我們緊張的生活節奏緩慢下來,從而培養性情,紓解生活壓力,免受物質所限,使我們重構自我與個性,找到一己之所長與目標。學國學可以幫我們重塑道德價值、提振人文精神。在當今充滿競爭的社會中,人們往往為貪一己之私而爭名奪利或戀棧權位,甚至可不要自身人格和尊嚴。國學中的道德內容,正可協助我輩重塑身為人應有之道德價值如人倫、守禮,以及圣賢之言。
孔子的仁愛思想: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中心思想是“仁”。仁愛不僅是個人修養的體現,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石。孔子認為,仁者愛人,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與尊重。在《論語》中,他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自己想要成功,也要幫助別人成功;自己想要實現目標,也要幫助別人實現目標。這種推己及人的思想,體現了儒家的博愛精神。孔子的仁愛思想不僅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也對現代社會的道德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它提醒我們,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也要關注他人的福祉,共同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國學是歲月沉淀的智慧結晶。
《資治通鑒》:以史為鑒的治國鏡鑒司馬光耗時十九年編纂《資治通鑒》,以 “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 為宗旨,梳理了從戰國至五代的歷史脈絡。書中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的治國智慧,至今仍是管理者們的座右之銘;“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的德才觀,為人才評價提供了辯證視角。其 “禮治” 思想與 “民本” 主張,既繼承了儒家傳統,又融入了對歷史規律的深刻洞察。在信息豐富的現在,《資治通鑒》的價值不僅在于歷史知識的傳遞,更在于培養以史為鑒的思維方式,幫助現代人在復雜局面中把握本質,作出明智抉擇。
是故君?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慎其獨也。洛陽法家國學
國學恰似一座巍峨的文化山巒。洛陽儒家國學啟蒙
國學中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修身養性的智慧,這有助于拓寬個體的思維視野。與現代科技注重實證和實用不同,國學強調智慧和道德的培養。通過學習國學,我們能夠更客觀地思考問題,不僅注重表面現象,更關心問題的本質和根源。這種思維方式有助于提高個體的綜合素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國學倡導的儒家思想強調仁愛、和諧,有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在當代社會,社會矛盾和問題不斷涌現,而儒家思想中強調的仁愛、忍讓、和諧等觀念,對于解決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積極作用。學習國學有助于培養個體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總體而言,學習國學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是塑造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有效途徑。通過國學的學習,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心,拓寬思維視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因此,我們有理由珍視并傳承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為個體和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洛陽儒家國學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