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焦慮值的方法如:學會放松被焦慮情緒困住的時候,通過一些放松技巧讓自己平靜下來,像深呼吸、肌肉放松法或正念冥想等方式。或者創造一些獨屬于自己的小儀式,如說計數和自己約定好從1數到60,然后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要完成的任務上。與焦慮情緒相處會伴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反應,比如說臉紅、流汗、大腦空白、持續性地神經緊張等,讓人感覺不舒服。但是,如果你從內心深處抗拒這種情緒,你就會多一份焦慮:為自己的焦慮而焦慮。那些渴望快速消滅自己焦慮情緒的行為往往會適得其反,讓你更加焦慮。因此不妨容納自己的焦慮情緒,和“焦慮”做朋友。這位朋友來時,雖然會讓你分心,但是,你可以和它打個招呼,繼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手頭...
容易焦慮的人還會心境不佳,情感敏銳。病人生病后,由于不能像正常人那樣工作學習,生活上處處需要得到家人的幫助和照顧,從而產生抑郁心理。加之生理的不便、藥物的副作用和家人的不理解,進一步加劇了情感的變化。他們不僅會變得脾氣暴躁起來,還會哭哭鬧鬧整個不停。尤其是那些病情重者,甚至是摔打起來,極不配合醫生。出現莫名其妙的恐懼害怕、緊張和不安。病理性焦慮情緒持續性或發作性時,有一種期待性的危險感,感到某種災難降臨,甚至有死亡的感受(“瀕死感”)。患者擔心自己會失去控制,可能突然昏倒或“發瘋”。70%的患者同時伴有憂郁癥狀,對目前、未來生活缺乏信心和樂趣。有的患者有時會出現情緒激動,失去平衡,經常無故地發...
我不行,所以很焦慮。我不行的后果太嚴重,我無法面對,所以很焦慮。而這兩種執念的產生,有2種原因。一是外部世界的恐嚇渲染。這些恐嚇讓我們產生了一種錯覺:我不能不行,不然后果太嚴重。例如媒體文章的中那些極端的例子,都在告訴我們:錯過某個機會點、畢業后的哪幾年,我們也許這輩子就沒有翻身的機會;如果沒有做好充足的資金準備,遇到大事就只能任人宰割;如果不能一直保持厲害,不能保持好的身材和狀態,就會很容易被超越或嘲諷.....而從小長輩們對“做錯事”后果的渲染,也誤導了我們:一步失誤步步瓦解,如果考不上某個學校,整個人生就毀掉了;一旦做錯了小事,就要警惕,以后很可能就會犯大錯......盡管細細想來,這些...
現代社會,社交媒體對孩子們影響特別大,能夠輕易掌控和放大各種情緒。那些悲傷或消極的情緒,往往會被無限倍地擴大。這并不是危言聳聽。美國流媒體Netflix曾拍過一個紀錄片“TheSocialDiemma”,翻譯過來叫《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節目邀請谷歌、推特、Facebook等多個社交網絡公司的高管參與,他們認為現代青少年更加焦慮、脆弱、易抑郁,都與手機app里的陷阱有關。美國紐約大學社會心理學家ONATHANHAIDT博士認為,美國青少年抑郁和焦慮大幅增長,是從2011~2013年開始的。他調查了因割腕或離開人世進醫院的少女,發現2011年之前數據相對平穩。而2011年之后,10~14歲想...
過度的焦慮產生執念的原因是,對于外界和自己的認知,我們還沒有客觀搭建起來。所以遇到一點點挑戰和變動,就會馬上自我質疑,害怕我不行。簡單來說,就是懂得的真相太少了,以至于一點風吹草動,就開始驚慌。不懂自己的優勢,對自己沒有信心;不懂合適的方法,沒有足夠的方式去應對;不懂客觀現實的規律,對威脅的認知會放大......這些的后果就是,自我貶低和否定。越發覺得自己不行,越發害怕失敗的后果,終影響到我們的正常發揮。也就是,焦慮什么就發生什么。之前有個朋友因為一個升職機會,睡不著了一兩個月。因為升職機會難得,并且按照公司在行業內的地位,如果可以升職,身價也會得到一些提升。因此不少有能力、經驗多的競爭對手,...
親子療愈督導師”是通過專業技能對親子療愈人員進行“導心”、“導學”、“導技”的教學,把控教學內容和結構設置,以期使親子療愈人員的工作水平有所提高;并從思想、學習、科研、心理及專業技術等方面指導、輔導與督導親子療愈人員提升個人境界和工作技能的專業人員。授課內容:信手拈來的演講——親子療愈督導師的基本功課【白天】理論功底:親子療愈師要點理論精講(人格、自尊、經典精神分析理論、潛意識、人格障礙、焦慮與心理防御機制、整體觀、心理地圖、認同、移情、投射、投射性認同等);自我建立()的關鍵時期;嬰幼兒性心理;走進情緒了解基本情緒與準基本情緒;體驗情緒帶來的身體感受;學會覺察別人的情緒狀態;學會處理情緒的能...
焦慮癥表現聽不得一點動靜精神性焦慮是焦慮癥的主要癥狀,除了上述案例中提到的情況外,那些對電視、廣播、門鈴、光線都特別敏感的人,同樣也存在精神性焦慮的問題。這類患者經常感到擔憂、緊張、焦躁不安和害怕,他們的情緒易激惹、注意力難以集中。由于注意力不能集中,這些患者往往還存在著記憶困難以及記憶力減退的現象。此時,患者體驗的痛苦情緒與環境極不相稱,或者表現為沒有明確對象的恐懼、沒有特定內容的擔心,或者經常表現出傷感情緒,如流淚等。研究人員證實,精神性焦慮除了與遺傳原因相關外,與心理因素也同樣存在著明確的聯系。而現實生活中的挫折,抑或難題,是主要的誘因之一。生活中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制約著人的認識,并影響著...
當家庭紐帶和社會關系在“后社會主義”時代變得越來越脆弱時,我們如何解釋人們管理福祉、忍受痛苦和重塑自我的這種重大轉變?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刻,為何中國會興起一種大眾心理學熱?探討一些關鍵的生存問題和挑戰,這些問題和挑戰催生了城市中產焦慮的情感狀況,以及他們在經歷大規模社會轉型時,為應對巨大壓力和社會斷裂而進行的斗爭。在各種形式的情緒障礙中,焦慮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社會脈搏的晴雨表。在過去二十年的研究中,注意到不同社會階層的人不僅經歷著醫學上定義的焦慮,還經歷著各種原因造成的普遍社會焦慮。“浮躁”、“不安”、“害怕”、“空虛”、“沒有意義”是我的受訪者用來描述他們心境的一些表達。也許,人們可以說,我們...
焦慮是怎么來的呢?作者總結出了幾個容易導致焦慮的因素。一是完美主義,二是負面標簽,三是童年性侵,四是缺乏界限,五是上癮。讓我比較有體會的是負面標簽。我曾對自己說過這樣的話:我這個人交際能力比較差。我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我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當我這樣說自己的時候,就是給自己貼上了負面標簽。可能很多人,都會給自己貼上各種各樣的負面標簽。比如說我太笨了,我不擅廚藝,我永遠都寫不好文章。負面標簽,與就事論事不同,它是通過一件或幾件事情,對自己進行定性。比如,我去講了一堂課,學員說聽不懂。就事論事的話,就會說:“哎呀,我可能沒把知識點講清楚。”但是如果是貼標簽,就會說:“哎,我不是一個好老師。”負面標...
大量心理學研究已證實,完美主義心態導致抑郁和焦慮,降低生活質量。這種消極影響太嚴重了,甚至完美主義被當做是抑郁癥狀的一部分,也成為造成抑郁或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種手段來結束自己生命的危險行為事件的重要誘因。所有這些發現無不戳中完美主義者的痛點。他們急需要做的,是改變對出錯這件事的態度。此刻,如果你正在焦頭爛額地準備一場絕不能失敗的演講,或者在永無止境地拖延實施一項已策劃了兩年的項目,又或是還在糾結抓狂比較好的那款手機會不會是下一款……我建議你先停下來,做一個深呼吸,放下對自己嚴苛的評判。然后,去規定自己在這件事情上出個錯吧!糟糕的情況,不是你出了錯,而是你居然沒有出錯的勇氣。像是去完成一個優雅的任...
明明生活越來越好,可是你卻越來越焦慮?明明應該享受人生,可你的心理壓力卻與日倍增?你有沒有發現自己,變得不開心了?這一切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有人正在利用人類心理的弱點,對你販賣焦慮。(1)焦慮是如何被“販賣”的,市面上販賣的焦慮主要有以下幾種a.販賣成功人都是有比較心理的,這背后是人類對資源占有的本能。販賣成功就是通過刻意的夸大某些人的成功,再將他們與你進行對比,讓你產生一種挫敗感,進而感到焦慮。b.販賣恐懼和絕望通過大量的負面信息,刻意展現社會和人性的陰暗面,從而制造出一種絕望的氣息,讓你感覺到恐懼和焦慮。而根據心理學家霍夫蘭的理論,人們天生就有一種“恐懼訴求”,利用恐懼可以更好的傳播信息,說...
有名心理咨詢師李松蔚老師在講課時,曾以女兒吃飯慢為例來闡釋自己“另類”的教育方法。孩子吃飯慢,很多家長會焦慮,覺得那是一個“問題”,擔心孩子以后做事磨磨蹭蹭,沒有效率,于是會采取一些措施讓孩子提升吃飯的速度,比如威脅孩子如果吃飯再慢,就把飯碗收掉,而李老師在面對女兒吃飯慢時,采取了“不一樣”的方法,他和女兒比賽吃飯,看誰更慢,結果女兒贏了,而且女兒特別開心,這時李老師又說,比慢你可以贏,但比快就不一定了,女兒當然不服輸,于是兩人又開始比賽吃飯,看誰更快,結果女兒又贏了。從這樣的“另類教育”方法,我們看到,李松蔚老師和其他家長的不同做法在于,對于吃飯慢這件事的定義是不同的,李老師沒有把這個“問題...
依戀焦慮的人常常口是心非,動不動生氣鬧分手,但都不是真心的,背后真正的想法是:想看看對方是不是真的在乎我。如果說完分手,對方道歉不誠懇、不主動挽回,他們就會自虐(哭到眼腫、不吃飯、不睡覺),讓對方感覺非常對不起他,試圖換取別人的憐惜。這一系列“作”的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愧疚誘導策略”,它背后的邏輯如下:在矛盾中,A會強調自己受的傷和委屈,以此誘發B感到“內疚”;B一旦內疚,便會做出一系列的道歉、安慰、關心、彌補行動。這種內疚感越強,彌補行動越到位,A越會感覺到被在乎,越有安全感;如果B沒有任何內疚感,也不做出補救行為,甚至還狡辯,那A肯定會下這樣一個結論:他不愛我。為什么會出現這些行為呢?...
容易焦慮的人還會心境不佳,情感敏銳。病人生病后,由于不能像正常人那樣工作學習,生活上處處需要得到家人的幫助和照顧,從而產生抑郁心理。加之生理的不便、藥物的副作用和家人的不理解,進一步加劇了情感的變化。他們不僅會變得脾氣暴躁起來,還會哭哭鬧鬧整個不停。尤其是那些病情重者,甚至是摔打起來,極不配合醫生。出現莫名其妙的恐懼害怕、緊張和不安。病理性焦慮情緒持續性或發作性時,有一種期待性的危險感,感到某種災難降臨,甚至有死亡的感受(“瀕死感”)。患者擔心自己會失去控制,可能突然昏倒或“發瘋”。70%的患者同時伴有憂郁癥狀,對目前、未來生活缺乏信心和樂趣。有的患者有時會出現情緒激動,失去平衡,經常無故地發...
每到年底,總是學生們非常繁忙的時刻。各科的考試接踵而來,要交的論文層出不窮,與之伴隨的是:“糟糕!這門課一頁書我都看不進去....”“明天就考試了,可是已經三點鐘了我還是睡不著!”“好想哭,害怕考砸了,但是又不敢哭。“這個單元已經看了兩個小時了,可是一個字也沒記住....”內心中對于考試的各種擔憂開始漸次浮現,將大腦的內存占據得滿滿的。焦慮感充斥著身體,進一步影響了我們的面對考試。那么,遇到考前焦慮了,我們應該怎么辦呢?“考前焦慮”是一種內心的情緒狀態。主要由害怕、恐懼、驚恐不安、心緒不寧等情緒體驗構成。具體表現形式上有:心緒不寧,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復習效率低下。無法控制大腦中不停思考...
明明生活越來越好,可是你卻越來越焦慮?明明應該享受人生,可你的心理壓力卻與日倍增?你有沒有發現自己,變得不開心了?這一切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有人正在利用人類心理的弱點,對你販賣焦慮。(1)焦慮是如何被“販賣”的,市面上販賣的焦慮主要有以下幾種a.販賣成功人都是有比較心理的,這背后是人類對資源占有的本能。販賣成功就是通過刻意的夸大某些人的成功,再將他們與你進行對比,讓你產生一種挫敗感,進而感到焦慮。b.販賣恐懼和絕望通過大量的負面信息,刻意展現社會和人性的陰暗面,從而制造出一種絕望的氣息,讓你感覺到恐懼和焦慮。而根據心理學家霍夫蘭的理論,人們天生就有一種“恐懼訴求”,利用恐懼可以更好的傳播信息,說...
降低焦慮值的方法如:學會放松被焦慮情緒困住的時候,通過一些放松技巧讓自己平靜下來,像深呼吸、肌肉放松法或正念冥想等方式。或者創造一些獨屬于自己的小儀式,如說計數和自己約定好從1數到60,然后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要完成的任務上。與焦慮情緒相處會伴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反應,比如說臉紅、流汗、大腦空白、持續性地神經緊張等,讓人感覺不舒服。但是,如果你從內心深處抗拒這種情緒,你就會多一份焦慮:為自己的焦慮而焦慮。那些渴望快速消滅自己焦慮情緒的行為往往會適得其反,讓你更加焦慮。因此不妨容納自己的焦慮情緒,和“焦慮”做朋友。這位朋友來時,雖然會讓你分心,但是,你可以和它打個招呼,繼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手頭...
生活中,往往有這樣一種怪象,有的人平時能力很強,學習也很好,但是一到關鍵時刻就掉鏈子。典型的表現就是考試焦慮。這往往會在一些平時學習成績還不錯的孩子身上發生。應對考試,我們或多或少會出現緊張焦慮,這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但偏偏有的同學,平時學習成績都很好,知識點也都掌握了,但是臨考時卻無法自控的重復發生各種意外,導致考砸。我的一位表哥,學習特別好,是典型的學霸,班里穩穩當當的排名靠三。但是每次類似期末考試這種級別以上的考試,他都會流鼻血。更痛苦的是他考大學的時候直接翻車,大家都覺得他是重點本科的料,結果他高考的數學分數,是他念高中以來的頭回次不及格。我聽得很多的,就是他的父母對別人說:“孩子就是緊...
產生焦慮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給自己貼上了負面標簽,要緩解焦慮,就要學會撕掉這些標簽。具體怎么做呢?第一步,把無意識地貼標簽轉為自我覺察。其實貼標簽是一個下無意識的行為,如果我們不主動去覺察的話,是很難意識到的。所以,我們需要提高敏感度,當我們腦子里冒出一個想法的時候,我們需要去主動覺察,看是不是給自己貼上了負面標簽。比如說當我和自己說我不是一個好老師的時候,只是下意識的想法,但是當我開始自我覺察的時候,我就知道自己給自己貼上了一個負面標簽。第二步,列出負面標簽清單。我們對自己貼的負面標簽,可能不止一個。我們拿一張紙,寫出經常對自己使用的負面標簽。我的這些負面標簽包括:我是個反應遲鈍的人我太胖...
依戀模式是可以改變的。每一段新的關系新的行動,都可以慢慢調整你的內心,產生新的體會。改變需要找到根本問題:依戀焦慮者想要的雖然是關心和愛,但是Ta們好缺的是“自我安全感”,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因此怕對方會離開自己。因此,如果想要緩解依戀焦慮,除了從外界尋找愛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內心尋找自信。怎么做呢?給大家以下建議:1.試著問問自己,當你在想「他到底還愛不愛我」的時候,你到底在怕什么?是對方真的不夠愛你,還是你對自己不夠有信心?其實你身邊有很多愛你的人,Ta也常常給你很多關心,但是安全感的缺乏,常常讓你感覺不到這些愛。所以只有你自己能給自己安全感時,你才能夠感受到對方的愛。明白...
手機本來是為了方便聯系、溝通感情的,但有些情侶卻經常因為手機吵得不可開交。每次吵架無非是“你為什么不接我的電話?”“為什么微信沒有秒回我?”……男人眼里的“作女”“每次只要我超過一分鐘沒有回微信,或者打電話是忙音,她都會立刻變得非常焦慮。”張先生訴說自己的遭遇。每次他剛忙完手頭工作,看到的手機短信總是:你是不是跟別的女孩在一起?在哪兒?在干什么?……連環的質問,讓他莫名地煩躁。對于女友24小時的監控,他覺得完全沒必要。“這是兩性關系中常見的情景。尤其當雙方都是焦慮型人格的時候,情況或許更糟,一方不停地追問、逼問、索要更多關心,一方回避、冷淡、拒絕交流。”專業心理咨詢教育機構蜀三和表示。什么是焦...
依戀焦慮的人常常口是心非,動不動生氣鬧分手,但都不是真心的,背后真正的想法是:想看看對方是不是真的在乎我。如果說完分手,對方道歉不誠懇、不主動挽回,他們就會自虐(哭到眼腫、不吃飯、不睡覺),讓對方感覺非常對不起他,試圖換取別人的憐惜。這一系列“作”的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愧疚誘導策略”,它背后的邏輯如下:在矛盾中,A會強調自己受的傷和委屈,以此誘發B感到“內疚”;B一旦內疚,便會做出一系列的道歉、安慰、關心、彌補行動。這種內疚感越強,彌補行動越到位,A越會感覺到被在乎,越有安全感;如果B沒有任何內疚感,也不做出補救行為,甚至還狡辯,那A肯定會下這樣一個結論:他不愛我。為什么會出現這些行為呢?...
大家應該都聽過杯弓蛇影的故事,這個故事講的是客人受邀赴宴,看到掛在墻上的弓映在酒杯里,以為酒杯里有蛇,疑心中了蛇毒,就生病了。可能大家都會笑話這種疑神疑鬼、妄自驚慌。但是其實很多人雖然不至于杯弓蛇影,也會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我有一個朋友小美,人挺有能力的,但因為工作中曾出現過一個小失誤,之后就經常無來由地擔心自己項目跟進得不好,結果越焦慮,就越是經常出錯,后面從項目主管被降職成了專員。其實,焦慮是人的本能,一定的焦慮,能提示我們“未雨綢繆”,做好準備。但是過度的焦慮,卻會損害我們的身心健康,影響我們的成就水平,這將使一個本來可以很棒的人成為平庸之輩,就像我的朋友小美,本來足夠棒,卻因為過度的焦慮...
過度的焦慮產生執念的原因是,對于外界和自己的認知,我們還沒有客觀搭建起來。所以遇到一點點挑戰和變動,就會馬上自我質疑,害怕我不行。簡單來說,就是懂得的真相太少了,以至于一點風吹草動,就開始驚慌。不懂自己的優勢,對自己沒有信心;不懂合適的方法,沒有足夠的方式去應對;不懂客觀現實的規律,對威脅的認知會放大......這些的后果就是,自我貶低和否定。越發覺得自己不行,越發害怕失敗的后果,終影響到我們的正常發揮。也就是,焦慮什么就發生什么。之前有個朋友因為一個升職機會,睡不著了一兩個月。因為升職機會難得,并且按照公司在行業內的地位,如果可以升職,身價也會得到一些提升。因此不少有能力、經驗多的競爭對手,...
習慣性焦慮,可能與這2種思維方式有關:1.高估潛在風險焦慮者會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有危險性,這些危險隨時隨地都可能降臨。“我總覺得身體某個地方又不舒服了,接著就會往很糟糕的結果去想。”“只要我的老公開車上路,我就會擔心會不會發生車禍等意外。”“我在這家公司已經干了好幾年了,早就過了試用期,可我每天仍然覺得他們會立刻炒我魷魚。”所以,他們必須做好所有預防工作才能讓自己真正安心下來。如:每個小時給正在開車的老公打電話確認;反復地去看醫生,確認自己沒得重病。這樣的人,會避免所有可能造成危險的事物,也很難安心地享受生活。2.認為自己沒有辦法應對未知情形焦慮的人對未知事物充滿恐懼,高估潛在風險,所以他們也...
依戀模式是可以改變的。每一段新的關系新的行動,都可以慢慢調整你的內心,產生新的體會。改變需要找到根本問題:依戀焦慮者想要的雖然是關心和愛,但是Ta們好缺的是“自我安全感”,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因此怕對方會離開自己。因此,如果想要緩解依戀焦慮,除了從外界尋找愛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內心尋找自信。怎么做呢?給大家以下建議:1.試著問問自己,當你在想「他到底還愛不愛我」的時候,你到底在怕什么?是對方真的不夠愛你,還是你對自己不夠有信心?其實你身邊有很多愛你的人,Ta也常常給你很多關心,但是安全感的缺乏,常常讓你感覺不到這些愛。所以只有你自己能給自己安全感時,你才能夠感受到對方的愛。明白...
依戀關系可粗分為三種模式:焦慮型、回避型和安全型。其中,焦慮型人格又可細分為兩種:焦慮回避型和焦慮依戀型。當兒童哭鬧時,父母哄或者不哄都沒關系,但是如果父母一會兒哄,一會兒又不哄,兒童會認為他們跟父母的關系是不穩定的,他們難以預料父母即將用何種方式對待自己。父母忽冷忽熱的回應,兒童會產生一種害怕被拋棄的恐懼情緒。因此為了獲取關注,他們會通過哭鬧,纏住父母,如果這些都沒有奏效,就會變得很憤怒。這種原生情緒還會延續下去,對人格造成兩種影響,有的人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采取逃避的方式,表現出冷淡和疏離,變成了焦慮回避型人格。有的人會大發脾氣索要關注,以此希望拉近距離,表現出焦慮和憤怒,變成了焦慮依戀...
依戀焦慮的人常常口是心非,動不動生氣鬧分手,但都不是真心的,背后真正的想法是:想看看對方是不是真的在乎我。如果說完分手,對方道歉不誠懇、不主動挽回,他們就會自虐(哭到眼腫、不吃飯、不睡覺),讓對方感覺非常對不起他,試圖換取別人的憐惜。這一系列“作”的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愧疚誘導策略”,它背后的邏輯如下:在矛盾中,A會強調自己受的傷和委屈,以此誘發B感到“內疚”;B一旦內疚,便會做出一系列的道歉、安慰、關心、彌補行動。這種內疚感越強,彌補行動越到位,A越會感覺到被在乎,越有安全感;如果B沒有任何內疚感,也不做出補救行為,甚至還狡辯,那A肯定會下這樣一個結論:他不愛我。為什么會出現這些行為呢?...
焦慮離焦慮癥有多遠呢?焦慮是幾乎每個人都有過的體驗,但正常的焦慮,是建立在現實情況之上的,且我們自己可以明確焦慮的來源。焦慮癥患者的焦慮狀態則不同,這種非正常的焦慮,沒有充分的理由,且經常出現莫名其妙的持續性精神緊張,驚恐不安,或常伴有軀體不適。焦慮癥程度遠遠超出一般的焦慮反應,而且導火索往往微不足道甚至捕風捉影,經常出現莫名其妙的持續性精神緊張,驚恐不安,或常伴有軀體不適。與其說因為某個不值當的小事引起了焦慮,不如說焦慮的情緒在尋找一個牽強的理由來發泄。焦慮障礙的起病常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病前多有一定的易感素質和人格基礎,但這些因素之間究竟如何相互作用導致疾病發生的尚不明確。焦慮癥典型的臨床...
依戀模式是可以改變的。每一段新的關系新的行動,都可以慢慢調整你的內心,產生新的體會。改變需要找到根本問題:依戀焦慮者想要的雖然是關心和愛,但是Ta們好缺的是“自我安全感”,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因此怕對方會離開自己。因此,如果想要緩解依戀焦慮,除了從外界尋找愛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內心尋找自信。怎么做呢?給大家以下建議:1.試著問問自己,當你在想「他到底還愛不愛我」的時候,你到底在怕什么?是對方真的不夠愛你,還是你對自己不夠有信心?其實你身邊有很多愛你的人,Ta也常常給你很多關心,但是安全感的缺乏,常常讓你感覺不到這些愛。所以只有你自己能給自己安全感時,你才能夠感受到對方的愛。明白...